你告訴一個小孩:「我們五分鐘後出發」,他卻嘆氣,好像你剛說了五個小時一樣。你眨眼,他自星期二以來已經長高了一吋。某種程度上,時間對他們來說似乎不一樣運作。這不僅僅是想像。小孩和成人真的會以不同的方式感受時間。而且,不是時差的問題,是大腦的問題。
感知差距從小就開始
對小孩來說,時間會拉長。一星期感覺像永遠。等十分鐘感覺難以忍受。這並不是因為他們沒耐性,而是因為他們的大腦被設計成更容易察覺更多,而他們還沒有活得夠久,無法將時間放在適當的角度來看待。
對一個五歲的小孩來說,一年是他生命的20%。這很大。對一個四十歲的人來說,一年只佔2.5%。相較之下,時間過得更快。他們的「快點」和「稍後」的感覺,運作在完全不同的內在時鐘上。
大腦成長,時間感也在成長
小孩的大腦仍在發展他們的時間處理工具。他們更活在當下,較少強調計劃或用抽象的方式衡量時間。年幼的孩子專注於眼前的事物。他們不會同時應付未來的約會或試圖提高效率。
這種專注讓一切變得更為強烈。等待搖擺椅輪到自己玩五分鐘,可能感覺像永恆。同時,用積木建造一個小時,瞬間就過去了。他們的內在時鐘是調整在感覺上,而非數字上。
新奇感讓時間變慢
小孩每天經歷的全新事物比大多數成人一個月的經歷還多。新聲音、新詞語、新規則。他們的大腦努力理解這一切,這種努力會放慢他們對時間的感知。
這也是為什麼早期的記憶感覺那麼長。那時的日子充滿了第一次。隨著年齡增長,日子變得模糊。驚喜變少。新奇感減少。時間加快,或者至少看起來如此。
成人生活在更快的循環中
大多數成人都過著例行公事。起床、工作、重複。這種效率幫助我們管理繁忙的日程,但也壓縮了我們對時間的記憶。當沒什麼特別的事情時,幾週就會一晃而過。
相較之下,小孩的生活節奏較慢。他們的時間感更有層次。更多色彩。更多值得收藏的瞬間。這也是為什麼學年感覺比工作年更長的原因。
為什麼不同年齡的時間感會不同
- 小孩的參考點較少,因此新的時間單位感覺更大
- 他們注意到更多細節,這會放慢他們的體驗
- 遊戲和想像扭曲了他們對分鐘和小時的感知
- 無聊或興奮等情緒會拉長或縮短時間
- 他們仍在學習如何測量和管理時間
這不僅僅是注意力持續時間的問題,而是心智如何通過經驗、情感和記憶來塑造時間的問題。
幫助小孩(和成人)找到平衡
成人常常會對小孩「不理解」時間感到沮喪。但如果你用你那快速高效的時鐘去跟用幼兒時間的孩子溝通,結果就會不匹配。
不要說「再十分鐘」,可以用事件作為標記:「我們再看一本書就回家。」這樣把時間與經驗連結起來,而不是數字。這樣他們更容易理解。
對成人來說,反過來也有用。如果覺得時間在流逝,可以引入一些新事物。即使是小改變,也能拉長你的感知。做一道新菜。試一條新路線。打電話給一個好久沒聯絡的人。這重新引入了孩子經常經歷的新奇感。
兩個時鐘可以相互學習
小孩並不生活在不同的時區。但他們的大腦確實以不同的方式運作。他們用遊戲、存在感和好奇心來拉長時間。成人則用例行公事和專注來縮短時間。
如果你想讓生活感覺更充實一點,就多花點時間與那些覺得一天足夠容納一個世界的人在一起。借用他們的驚奇感。看看他們如何將分鐘拉長成整個冒險。你或許會發現自己的時鐘也會慢一點點。